附錄5-耶穌基督的誕生與童年生活 10042008

 

中保:中保即是中間人,主耶穌是天主與人之間的橋樑,將天主的恩典帶下來,又將人的需要帶到天主前。祂是長遠活著並替我們祈求,好叫我們蒙保守不趺倒。要知我們有時信心軟弱,會被世界及其他事物所迷惑,而在信仰的路上偏離,但因有主耶穌的代求,使我們心中明白過來,又藉聖神在我們心中提醒我們,使我們有回轉的心,好叫我們在信仰上長進起來。

 

公議會:羅馬人仍讓猶太人在宗教方面有全部的自由,公議會是猶太人的最高行政機構,主席是大司祭,議員由長老及法利塞人共七十人組成,除宗教外,在民事方面對普通的治安和宗教紛爭皆可由公議會處理。

 

撒杜塞人(黨):撒羅滿王時大司祭「匝多克」的後代,他們承襲猶太人大司祭的職務,所以大司祭和司祭皆是此黨人士,是社會最有權勢地位的人,他們只遵守梅瑟的法律,否認靈魂的存在,也不相信復活及死後的賞報,與耶穌和法利塞人教導不同,撒杜塞人可以說是猶太高層社會人士組成的小組織,但在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後也隨之消逝。

 

法利塞人(黨):法利塞意謂「被隔離的」意思,這個名稱可能來自他們這一派的對頭,有譏諷之意,意味他們孤高自賞,輕視他人,不屑與人比肩之意,法利塞人極力反對身為司祭和貴族的撒杜塞人,深得民心,儼然成為百姓的宗教和精神上的領導人,的確他們所追求的不是政治上的勢力,而是宗教上的影響力,可惜他們太重法律的外表,而不重法律的精神,對小細節上事事計較,對重要的大事,卻輕易放過,加上自視過高,嚴格要求百姓按他們的意思來作,因此激起耶穌強烈的反感和斥責,但法利塞人中的確有許多熱心正直的好人,如尼苛德摩、聖保祿、聖保祿的老師加瑪里耳及殮葬耶穌的若瑟等,所以猶太人在亡國二千年之久,分散世界各地而沒有被其他的民族所同化和消滅,除了天主的照撫,屬法利塞黨派的經師自古以來根深蒂固,深入民間的影響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信仰上法利塞人相信靈魂不死不滅,相信永生和復活,在刑事方面力主從寬量刑。法利塞黨錄取黨員的條件十分嚴格,首先要經過一年的初學測驗,合格者才得錄取,大多數人會被淘汱,他們的宗旨是隔離群眾,嚴守天主的誡命和祖先的傳統,因此他們對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多所批評,甚至到達吹毛求庛的地步,如禁食、飯前洗手、守安息日、批評耶穌與罪人娼妓往來等。

 

白冷(又名伯利恒):是以色列文治武功最強盛的達味(基督教稱-大衞)王的故鄉,因為耶穌的養父若瑟是達味的後裔,猶太人十分重視傳統與族譜,每個子孫都必須登記在族譜中(如中國人的家譜),因此若瑟必須帶著瑪利亞回白冷登記。

 

割損禮:即是為男嬰割去包皮之意,此為天主和亞巴郎間所訂下的一個印記,表示施行此禮後,即成為天主的選民,猶太人十分重視法律與傳統,為此,在耶穌升天之後的初期教會,仍然要求所有人一旦信奉天主的外邦人都要行割損禮,但聖保祿宗徒曾經為此到耶路撒冷和眾宗徒(跟隨耶穌的門徒)召開會議,後由宗徒之長聖伯多祿裁示外邦人不須要施行此禮,因為他們已接受了聖洗聖事,自然而然建立了與天主的印記。

 

約櫃:(ארון הברי-基督教稱法櫃)是以色列民族的聖物,「約」是指上主跟以色列人所訂立的契約,而約櫃就是放置了上主與以色列人所立的契約的櫃。這份契約,就是由先知梅瑟(基督教稱摩西)在西乃山上從上主得來的兩塊十誡石板。根據《聖經》的記載,約櫃的選料、建造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都記載在《聖經‧出埃及記》裡。約櫃用皂莢木做,長二肘(32吋,一肘約45公分),寬一肘半,高一肘半。裏外包上精金,四圍鑲上金牙邊,櫃頂更飾有兩隻相對的革魯賓(天使)。櫃的四角有四個金環,前後各兩個,用兩根被金包裹的皂莢木的槓桿穿過,以便擡櫃。當以色列人在曠野裡流浪時,約櫃一直都放在流動聖幕的至聖所內,直到所羅門王於耶路撒冷興建聖殿為止。約櫃是以色列人的聖物,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觸摸約櫃。根據《聖經》記載,有人因為擅自觸摸約櫃而被雷擊致死。而且,有外人從至聖所的帳門窺望過,發現約櫃的上方經常都有雲霧積聚。又根據公元1世紀的猶太歷史學家约瑟夫(Josephus)記載,約櫃在羅馬帝國毀滅耶路撒冷時,連同聖殿一同被毀。不過,亦有傳說指有人把約櫃偷運出耶路撒冷,因此,約櫃是否仍然存在,到今日仍然是一個謎。

 

聖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場所。在聖殿建成之前,以色列人在會幕中進行祭祀。直到聖殿建成,聖殿隨即成為敬奉上主的崇拜場所,也成了以色列民族的象徵。歷史上的耶路撒冷曾先後出現兩座聖殿,現均已被毀。第一個聖殿建於在以色列王國時代,由達味王為建殿的材料作預備,由繼位的國王達味之子撒羅滿王在耶路撒冷摩利亞山(聖殿山)興建第一座聖殿(相傳此地為亞巴郎當年尊崇上主,準備將百歲得子-依撒格祭獻之處,但因為他的信德,天主阻止了亞巴郎殺子祭獻,由一隻羔羊取代依撒格,天主和亞巴郎相互訂定了盟約-天主許以亞巴郎的子孫多如天上繁星,並居住在天主預許的福地,而亞巴郎及其子孫將永世尊崇上主,服侍上主,但後來以色列人因為多次背離盟約,崇拜外邦人的神,甚而釘天主子耶穌於十字架上,故遭天主罪罰-亡國,流徒,聖殿被毁)。故第一座聖殿又稱撒羅滿聖殿,聖殿長約30,寬約10,高約15。聖殿落成後,隨即成為敬奉天主的場所,也成了以色列人民族的象徵。直到西元前586年,巴比倫王拿步高摧毀耶路撒冷,聖殿被毀。第二座聖殿西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居魯士大帝頒旨,讓猶太人在西元前537年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由於重建過程並不順利,第二座聖殿於西元前515年完工。在西元前前37年,聖殿由大黑落德王擴建。直至西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結果提多將軍率軍圍攻耶路撒冷,聖殿被焚毀,僅留下西邊一道圍牆(哭牆)。焚毀第二聖殿後,羅馬帝國曾在聖殿遺址上蓋一座邱比特神廟,將猶太省改名為巴勒斯坦。637年,伊斯蘭教佔領巴勒斯坦後在聖殿遺址上建奧瑪清真寺,在毗鄰興建阿克薩清真寺。相傳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是在此地升天而去,因此,猶太人和阿刺伯人為此時有爭執。

 

厄瑪奴耳:意指「天主與我們同在」

 

聖母領報: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告知,天主選定她為救世主(默西亞,耶穌)人世間的母親,並徵求她的同意,而聖母瑪利亞(當時才十六歲左右)答應了天使,並由聖神降孕,也由於她的答應,耶穌得以降生,世人得以重返天堂樂園,按猶太人當時的法律未婚懷孕者將被以石頭砸死,一位守貞的少女為成全天主的旨意干冒喪失性命的危險為世人迎接耶穌的來到,這也是為何天主教會特別恭敬聖母瑪利亞的理由之一。

 

納匝肋:意為花之山城,為一山城,瑪利亞和若瑟均居住在此,兩家相隣約百公尺遠,耶穌童年時亦在此生長,現今為重要之朝聖地,建有聖母領報大殿,聖若瑟堂,聖母之泉堂等教堂。

 

瑪竇:原為一稅吏,耶穌召叫成為宗徒之一,瑪竇宗徒的福音,是用阿拉美文字寫的,那是當時猶太人通用的言語,瑪竇在猶太地區宣揚福音,後往東方傳教,殉道致命致命的地點,或說波斯,或說愛提屋比亞。他的遺骸現葬在那不勒斯城東南的索勒諾。

 

路加:(希臘語:ΛουκαςLoukas)聖保祿的門徒,他是一名希臘人,職業是醫生。他被奉為醫務工作者和醫院的主保聖人,又因為傳說其曾為聖母畫像,又被奉為美術和藝術家的主保聖人。他一生事奉上主,終生未婚,沒有子女,聖經中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錄是他所寫的。